嚴遵,字君平,是西漢中晚期蜀地最有名望的隱士和學者,揚雄(前53—18)亦從之學。《老子指歸》(又名《道德真經指歸》)則是嚴氏以辭賦的形式解讀《老子》的著作,《經典釋文敘錄》及歷代經籍志、藝文志俱有存目。
《老子指歸》僅存《德經》部份,《道經》部份已經亡佚。現在所能見到的《老子指歸》分為兩大版本系統,一為僅存六卷三十章的胡震亨(1569—1645)《秘冊匯函》本,後來的《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叢書集成》、《四庫全書》本皆由此出,起卷一至卷六,無《老子》經文,卷前有〈谷神子序〉與〈說目〉;另一為以正統(1436-1449)道藏本為代表的四十章七卷本,近代唐鴻學據姚諮(1495-1564)抄本所刊之怡蘭堂本亦與之相去不遠,該本起卷七至十三,有《老子》經文、注文和谷神子《老子指歸》注,卷前有〈總序〉與〈君平說二經目〉。明清兩代學者多見六卷本少見七卷本,故多以《老子指歸》為偽書[1];近代以來,隨著七卷本受到重視,唐鴻學、蒙文通、嚴靈峰、鄭良樹、王利器、王德有、李學勤等先生皆力辨其不偽[2]。
總結諸位學者的辨偽成果,我們知道《老子指歸》真偽的問題主要由六卷本《指歸》產生,比如六卷本沒有《老子》經文,與《經典釋文》和宋代學者所記不符;書首的「谷神子序」也明顯系後人偽造,該序曰「陳隋之際已逸其半」云云,也和唐宋官私目錄所記《指歸》全書皆存不符。
一、〈說目〉〈總序〉的重要價值
道藏本《道德真經指歸》全書之首依次有「昔老子之作《道德經》也」一段文字以及〈君平說二經目〉一篇。前者學者多稱之為「總序」,後者則多簡稱為「說目」。
〈說目〉和〈總序〉兩篇文辭相近,內容也互為表裡,故而李學勤指出〈說目〉和〈總序〉很可能出於一人之手。兩篇文字字數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事關西漢晚期嚴遵本《老子》篇次及其分章的重要資訊,〈說目〉云:
莊(嚴)子曰:昔者老子之作也,變化所由,道德為母,効經列首,天地為象,上經配天,下經配地。陰道八,陽道九,以陰行陽,故七十有二首。以陽行陰,故分為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經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經三十有二而終矣。⋯⋯
〈總序〉亦云:
自大陳小為之「上」,紀道論德謂之「經」。始焉《上德不德》,化由於道,而道不為之主,故授之以《昔之得一》。⋯⋯
由此可見嚴遵將《德經》視作「上經」,分為四十章,始於《上德不德章》;而將《道經》視作「下經」,分為三十二章。嚴本《道》《德》二經的次序雖然與今各傳本不同,但卻和帛書本、北大簡本相同;而嚴遵將《老子》一書分作七十二章,更是典籍僅見。誠如李學勤所說:「這一點如果成立,可謂關係重大。試想《德經》在前的《老子》本子,不僅見於漢初長沙,到元、成時仍存於蜀地,這自然是學術史上的重要現象。」[3]
二、〈說目〉「偽作說」不可從
然而很多學者如嚴靈峰、李學勤兩位先生認為〈說目〉、〈總序〉都是偽作,王利器雖然認為〈說目〉是嚴遵所作,但卻說〈總序〉出自谷神子。正因為如此,學者們對嚴遵本《老子》上下經的次序往往持審慎的態度。例如裘錫圭一開始認為嚴遵本《老子》篇次與帛書本同,但不久又從李說,認為嚴遵本次序應該與河上公等各本相同。[4]
認為〈總序〉〈說目〉兩篇是偽作、嚴遵本《老子》仍當以「道」「德」為序的理由可以歸納為:
1.
《老子指歸》若以「德」「道」為序,何等奇異,怎麼會無人提到呢?
2.
今道藏本《老子指歸》卷七至卷十三為《德經》,共計四十章,與「上經為德經」「下經三十二章」不合。
3.
《老子指歸》沒有很強烈的陰陽、刑德色彩,而〈說目〉的數術色彩卻非常濃厚。
問題1和2其實可以用一種假設來解釋,那就是在諸本《老子》都以「道」「德」為次的強勢背景下,《老子指歸》經唐代道士谷神子[5]《道藏》編纂者之手已改回《道經》在先、《德經》在後的順序。然而,正如鄭良樹所指出的那樣,目前殘存道藏本《指歸·德經》雖然處在「下經」的位置,但還是分作四十章,與〈說目〉同;分章之詳情也與〈總序〉相同。嚴遵本《老子》二經篇次另外一個不為人所提及的原因就是《道德真經指歸》作為道書,不輕外傳。即便是出身藏書世家的陸遊,也說此書「學者罕見」「予求之踰二十年乃盡得之」(《渭南文集.跋老子道德古文》)。就好像李學勤在其他文章中指出的那樣,道教往往保存了許多被儒家學者忘了的漢代和先秦的東西[6]。
〈君平說二經目〉一開始就說是「莊子曰」,那麼顯然「德篇」作為上經就是嚴遵的意思。但由於河上公本和五千言本的大行其道,「道」「德」之次成為主流,故而整理者依據主流傳本修改了次序,此「文本趨同」[7]典型,一如我們今天見到的王弼本《老子》也受到河上公本的很多影響,乃至與注文不合,已非原本之舊。
問題3認為〈說目〉的數術色彩與《指歸》不符,這是不準確的。〈說目〉天地陰陽、陽奇陰偶的陰陽刑德理論與《指歸》正文並無二致,而且也和嚴遵《易》占者的身份相符。《老子指歸》正文中帶有陰陽數術色彩的文字有不少,如:
1.《上德不德章》:清者為天,濁者為地,陽者為男,陰者為女。
2.《治大國章》:故鬼神治陰,聖人治陽;治陰者殺偶,治陽者殺奇。
4.《以正治國章》: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陽氣主德,陰氣主刑。
其中第1條「陽者為男,陰者為女」可以對應〈說目〉「夫婦之配」,第2條「治陰者殺偶,治陽者殺奇」可以對應〈說目〉「陽道奇,陰道偶」,第4條「天地之道,一陰一陽」可以對應〈說目〉「天地之數、陰陽之紀」。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謂嚴遵「筮於成都市」,《通志》亦謂嚴遵著有《周易骨髓決》一卷。作為一位專精於《易》占的學者,〈說目〉提出的「陰八陽九」之數正與嚴君平之易占者身份相符:漢易視六為陰爻、八為陰彖、七為陰爻、九為陽彖(參《易緯.乾鑿度》),《易緯.是類謀》「孔子演曰:天子亡征九,聖人起有八符」鄭玄注:「九、八亦陽爻、陰彖之數也。」
〈說目〉云「昔者老子之作也,⋯⋯上經配天,下經配地⋯⋯上經眾而下經寡」,可知嚴遵時候已經有「上經」、「下經」的題名了,而且分別對應《德經》(四十章故曰「眾」)和《道經》(三十二章故曰「寡」),這正與北京大學新獲竹簡《老子》的篇題與篇次相符。北大簡《老子》正有「上經」「下經」字樣的篇題,也分別對應「德經」和「道經」[9]。
除了北大簡,用韻也能說明問題。〈說目〉字數雖然不多,但其用韻不乏漢代特色,例如「下」、「後」、「寡」和「主」、「緒」、「戶」、「數」、「敷」兩組用韻都是魚侯通押,這正與西漢侯部歸人魚部的事實相符[10],也能印證〈說目〉不偽。
其實林希逸(1193-1271)在《老子庸齋口義.發題》中就已經引到了〈說目〉中嚴遵本《老子》分章的內容,儘管林氏表示自己不認可嚴遵的做法,但並不妨礙說明〈說目〉在宋代已經存在的事實。同時期的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說》也載有:「嚴遵以陽九陰八相乘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這些都是宋代人親見〈說目〉的明據,大大減少了〈說目〉偽作的可能性。而且由於兩宋時期《老子指歸》之《道經》部份尚未亡佚,林氏、董氏應該是能看到全書的,也不難推知在他們的時代〈說目〉「上經四十章,下經三十二章」的提法並沒有和《老子指歸》全書相矛盾。
三、〈總序〉真偽和性質的探討
上文講到〈說目〉「陰八陽九」的說法可與嚴遵善於《易》占的史實相參,其實〈總序〉的體式同樣符合嚴遵《易》家的身份,文云:
始焉上德不德,化由於道,而道不為之主,故授之以《昔之得一》;
昔之得一,動由反行,非有性,莫之能聞,故授之以《上士》;
上士性高聰明,深遠獨聞,傲世輕物,唯道是荷,故授之以《道生一》;
道生一,至虛無名,稟受混冥,造化清濁,陶冶太和,故授之以《天下至柔》;……
這和《周易.序卦傳》的體式相同: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由此可見〈總序〉是參照〈序卦傳〉創作的。不過李學勤先生認為這是後人所為,因為〈總序〉只列了今存的《德經》四十章章目,而不是七十二章的章目,說明「偽作者只是看到今殘存的四十章」。
李先生的這個說法看似合理,但其實這裡的「總序」應該是《德經》的「序」。這就需要對所謂的「總序」作一些探討:
「總序」這段文字並無題名,錢謙益首先名之為「總序」,而後人承用此名[11]。但這段文字和一般意義上的「序」有些差別,這段「總序」其實應該是《德經》章次之序。我們知道,一般漢魏時期的「序」,字當作「敘」,也就是「敘錄」,余嘉錫說:「漢魏人作序,皆敘其書之源流及其人之仕履,與劉向《別錄》之體同。」[12]在《目錄學發微》中,余氏又總結為「論考作者之行事、時代、學術」。但顯然,這類「序」或者「敘」與《指歸》所謂的「總序」並不相同。〈總序〉非但沒有說到《道德經》的源流,連老子的生平行狀也不著一字。它的主要內容是《德經》四十章的排列次序。
這種在篇內為各章排序的文體,除了〈序卦傳〉外,目前所見的似乎只有《周禮.序官》了。《周禮.序官》先是總論周代建官之原則,如「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塚宰』,然後依次排列六官(其實只有五官)部下的各個職官,例如《天官》的「序官」就是起於「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終於「屨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周禮.序官》、〈序卦傳〉都有「序列」之義,故以「序」名,而結合〈書序〉、〈詩序〉,我們認為「序」是概括篇章之義而序次之的文體,和劉向以來「敘錄生平行狀」意義的「序」(敘)並不相同。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不用再把「總序」視作總論《老子》一書的序,而是把它看作「序次」《德經》各章關係的「序」。由此,我們就可以認為所謂「總序」應該也是嚴君平的著作。
四、「目」的體式與〈說目〉的真偽
以「目」的體式而論,也能證明〈說目〉的創作年代比較早。〈說目〉的全名為「君平說二經目」,也就是對《道德經》「目」的解說。由於漢代與後世的「目」體式完全不同,更能證明〈說目〉是由嚴遵所作。
「目」在與《老子指歸》幾乎同時的《別錄》當中,是「條其篇目(非書名)」之意[13],也就是說,「目」記篇名而不記書名。例如《荀子》書末附劉向之《敘錄》即詳著篇目,自「〈勸學篇〉第一」至「〈賦篇〉第三十二」。之後鄭玄的《儀禮目錄》也是列篇目「〈士冠禮〉第一」至「〈有司徹〉第十七」。但是之後的「目」則只記書目而不再記載篇目,「若兩晉、南北朝書目只記書名,失目錄命名之旨矣。自宋以後,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之流⋯⋯未有一書能具篇目者⋯⋯阮孝緒(479-536)已不知錄中當有篇目」[14]。
在漢代,《老子》被認為是上下兩經(篇),所以不難想像該經之「目」應該是「《上經》第一,《下經》第二」,而〈說目〉就是嚴遵對該「目」的次序進行說解,如「上經配天,下經配地」、「陽道奇,陰道偶,故上經先而下經後;陽道大,陰道小,故上經眾而下經寡」之類。鑒於兩晉以後的學者已經不知道「目」是列篇名之目,所以〈說目〉的內容不是兩晉之後的學者所能杜撰的。
要之,〈說目〉及其相為表裏的〈總序〉應該就是嚴遵所著,和馬王堆帛書本、北大漢簡本《老子》一樣反映了西漢某些地區《老子》以《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事實。李學勤雖然認為〈說目〉為偽造、嚴遵本《老子》二經次序與河上公本無異,但他也曾提出「《德經》在前的帛書《老子》是南方系統的傳本」[15],筆者更認可李氏的這一說法。因為嚴遵所在之蜀地,無論是文化上還是語言上都和楚地有著很深的關係。
大概是因為給《道德真經指歸》帶來偽書之嫌的六卷本《指歸》就是以《德經》為上的緣故,使得〈說目〉和〈總序〉有了偽作的嫌疑,從而使嚴遵本《老子》的經次和分章一直有所爭議。但實際上卻正反映了六卷本「偽刻者」苦心孤詣試圖照著他所信賴的〈說目〉恢復《道德真經指歸》原貌的努力。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
本文摘錄自《文獻》,2014年3月第2期,頁147-152。
[2] 唐鴻學:〈《指歸》跋〉;蒙文通:《嚴君平《道德指歸論》佚文》,《道書輯校十種》,巴蜀書社,2001年;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經指歸〉提要》,《中國哲學》第四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鄭良樹:〈從帛書《老子》論嚴遵《道德指歸》之真偽〉,《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王德有:《老子指歸》,中華書局,1994年;李學勤:〈嚴遵《指歸》考辨〉,《古文獻叢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 谷神子雖然不知道是誰,有說為馮廓或鄭還古。參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The Taoist Canon:A History Companion to Daoza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按,從《指歸》注引《老子》多避「民」「治」諱看,谷神子無疑是唐人。
[10]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13、21頁。王力:《漢語語音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02頁。Ting, Pang-Hsin: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 Special Publications
No. 65,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