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小林武《章太炎與明治思潮》中譯本前言及目錄、章念馳書評

〔日〕小林武:〈《章太炎與明治思潮》中譯本前言〉

此次拙著《章太炎與明治思潮》有幸被收入了「章學研究論叢」之中,謹此對該叢書的刊行表示由衷的喜悅。這充分說明了章太炎研究在內容上更為充實,於我也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在我志於研究的1970年代,中國近代思想研究還未出現今日的盛況。因為在當時,中國對於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評價尚未定型。但是在日本,則將清末民初看作為新中國的胎動時期,從而對其萌芽以及思想的可能性展開研究。在這點上,與當時尚在「文革」當中的中國完全不同。一般而言,章太炎被認為是辛亥革命的思想領袖、民族主義者、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以及傳統學術的大家。雖然與孫文相比,尚遠未被世人所瞭解,但是也有諸如荒木見悟氏的《齊物論釋訓注》(1970年)以及高田淳氏的《辛亥革命與章太炎的齊物哲學》(1984年)等優秀的研究成果。章太炎與日本的關係,則因為他曾於辛亥革命之前滯留東京,並與日本的社會主義者進行過交流而早已廣為人知。但是,其思想與日本的明治思潮的具體關係尚不明了,其傳統學術與思想又有何關係,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課題。換言之,前者的研究課題,是指章太炎的知識營構是否向外界開放。而後者,則是重視真理性的學問與結合現實的思想,在章太炎身上究竟有何關聯的問題。

本書旨在探討章太炎的知識營構與日本明治思潮之間的關係,並考察其學問與思想之間的關聯。通過該考察,明確了章太炎與明治思潮的關係,叔本華對章太炎的影響,以及姉崎正治與中江兆民對章太炎的影響等三點。

第一點,在日本思想中,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潮非常重要。此點不僅表現在《訄書》重訂本諸篇所引的書籍上,也表現在章太炎的用語當中。梁啟超與明治思潮的關係早已盡人皆知,而關於傳統學術的大家也批判性地對明治思潮加以汲取這一點,則鮮為人知。可以說,章太炎的知識營構是具有開放性的。雖然其「詰屈聱牙」的表達方式與古典素養使其知識世界晦澀難懂,但其知識營構的開放性還是值得重視。章太炎的國學以及民族主義,並非是自閉和排他的。

第二點,在西洋哲學家中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明治三十年代,在日本,叔本華以及哈特曼的厭世哲學大為流行。章太炎對於厭世哲學,尤其是叔本華的哲學較為重視。原因在於叔本華的康得哲學批判以及對印度思想的關心。在章太炎的哲學形成當中,無法忽視叔本華的影響。

第三點,作為日本的學者,姉崎正治與中江兆民也在知識方面給予了章太炎一定的刺激。宗教學者姉崎正治的影響,可見於《訄書》重訂本。例如「原型觀念」這個詞便是《齊物論釋》的重要概念,源於姉崎正治著《上世印度宗教史》。此外,中江兆民也通過他翻譯的叔本華《道德學大原論》一書影響了章太炎。章太炎曾從反功利思想的立場,探索過自利與利他的問題,而《道德學大原論》則在該問題上給予了章太炎哲學性的啟示。即,康得認為善是由「道德的命令」來實行的,但叔本華則批判說,若以「道德的命令」實行則是具有利己性的行為,只是在期待報恩前提下的行善而已,而善行本應為不期待報恩的「惻隱之情」。從彼時章太炎主張克服利己心並宣揚革命道德一點上,可以明確得知,是受到了主張期待報恩為不道德的《道德學大原論》的啟發。

章太炎的知識,正是通過與叔本華以及姉崎正治、中江兆民的碰撞,才具備了開放性的特點。僅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為全球化初期階段這一點,尚不足以對此進行說明。正是因為章太炎首先開放了自身的精神,才批判性地攝取了明治思潮以及西洋近代思想,形成了自身的哲學。但是,作為古典研究大家的章太炎,也因為其用詞華麗使文章過於古色蒼然,而掩蓋了其開放的知識營構。在研究之際,將其華麗的外表一層層剝開之後,才展現出與叔本華以及明治思潮的關係。

日本的中國近代思想研究,在整體的研究視角上與中國不同。如能將其介紹給中國,則會在認識方式上互通有無,或成為推進研究發展的一個契機。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章太炎形象。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 小林武
2017年4月

〔日〕小林武著,白雨田譯:《章太炎與明治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頁1-3。

*目錄

謝辭〉(頁1
中譯本前言〉(頁1
前言〉(頁1
序章從封閉的世界走向開放的世界〉(頁1
第一節中華意識的轉變(頁1
中華意識與異文化的接受/使節馬戛爾尼/華夷觀/精神開國的起點/中國的精神轉向——中體西用論/根深蒂固的中體西用論——張之洞/中體西用的理論與現實
第二節從知識方面接近日本(頁12
開始關注日本/關注範圍的擴大/對日本認識的轉變/日本書籍與中國近代的思想家/日本書籍的歷史性地位/譯書目錄中的日本書籍
第一章章太炎與明治思潮——向西洋近代思想接近〉(頁23
言(頁23
為何提及章太炎?/斟酌概念——接受異文化的首要條件/章太炎的略傳與著作
第一節向西洋近代思想接近(頁28
章太炎與西洋近代思想/早期西洋知識的特徵/即人/中體西用論是一種傲慢——章太炎的批判/《訄書》與日本書籍/日本書籍引用的方式/中國文化的相對化
第二節西洋近代思想的陰翳(頁40
章太炎與民族主義/文化的記憶——民族主義與歷史/夷狄與進化論/滿洲是否進化?/中國人從何處來?/《訄書》與中國西方起源說/永別了中國西方起源說——純化的種族性
第三節與宗教學者崎正治的思想關係(頁53
章太炎與崎正治/崎的著作與《訄書》/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潮/姉崎思想的立場/在《訄書》中如何接受姉崎的著作?——翻譯與基礎概念的借用/《訄書原教上》篇實則為姉崎論文/章太炎、叔本華、姉崎正治/章太炎的基礎概念與姉崎的關係
結(頁71
第二章《民報》時期的章太炎與明治思潮——從西洋近代思想的轉變〉(頁73
前言(頁73
從接受到批判
第一節與明治厭世觀的關係(頁75
章太炎與叔本華/章太炎、西洋近代哲學以及日本書籍/日本明治時期的佛教/明治佛教與西洋近代哲學/「人生的煩悶」/自我覺醒與厭世觀/自利還是利他?——個人與倫理的問題
第二節「自主」思想——自利還是利他?(頁87
叔本華的啟發/「自主」思想與浪漫之自我/自利還是利他/牧歌式的社會/通向「無」的彼岸——浪漫、反諷
第三節《道德學大原論》與共同感情論(頁99
叔本華著中江兆民譯《道德學大原論》/叔本華倫理說/道德之基礎——反功利主義/「惻隱之情」——與他人的共感/中江兆民的翻譯/章太炎的共同感情論/自殺與責任——與「自主」的關係
小結108
第三章章太炎《齊物論釋》的哲學——與西洋近代思想的對抗〉(頁110
前言(頁110
傳統的創造
第一節.從考證學到哲學(頁112
考證學家章太炎/《小學答問》——因聲求義/章太炎與哲學/哲學並非空想/所謂《齊物論釋》/《齊物論釋》的特徵——解釋學與本體論/《齊物論釋》的主旨——「內聖外王」/心之解放與無壓抑社會——「內聖外王」的範疇
第二節何為本體——迷與悟(頁125
本體即「阿羅耶識」/「真妄不二」的本體——論述本體的意義/康德批判——本體是可知的/認識的意義/認識迷惑存在/日本的明治哲學如何看待本體/類推的西洋哲學
第三節《齊物論釋》——自他融合的哲學與解釋學(頁140
古典解釋學/追求真理與參與現實——古典解釋學的兩個方向/《莊子解故》與《齊物論釋》/中國的精神交流(communication)構造——思想活性化的秘密/為何運用解釋學的形式?/解讀——《齊物論釋》的解釋學(1)/產生含義的技法——《齊物論釋》的解釋學(2)/作為本體的「阿羅耶識」——主意主義(Voluntarism)/自他皆救——生命哲學(1)/章太炎與柏格森——生命哲學(2
小結(頁159
結語(頁161


章念馳:〈明治思潮對章太炎有何影響——《章太炎與明治思潮》評介〉

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學研究叢書」最近推出兩種新品,一本是旅日東京大學教授林少陽撰寫的《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另一本是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教授小林武的《章太炎與明治思潮》。前一本我已有專文詳細介紹(見《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第10版《章太炎:以「文」為手段的革命者之典範》),本文專談後一本。

《章太炎與明治思潮》是國內第一部翻譯出版的日文章太炎研究著作。該書作者小林武是日本著名章太炎研究專家。他這本書雖然只有十二萬字,但內容精彩,論述精闢,填補了「章學」研究空白。

眾所周知,日本明治維新,是亞洲第一個成功向西方學習成為現代化國家的範例,明治思潮對亞洲各國的覺醒有著巨大影響,尤其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是首先「師從日本」。這種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面,由於甲午戰爭,國人普遍憎恨日本;另一方面,鄰國日本確是很好的學習榜樣。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六年間,翻譯過來的日文書籍數量達129種,而這之前的200多年中,我們僅僅翻譯了12種日本書籍。以前,文化是從中國流向日本,其時完全反轉了過來。很多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和觀念,正是通過日本這個中轉站源源流向中國,對章太炎這一輩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章太炎三次流亡日本期間,閱讀大量日文書籍,思想深受震動。第一次是1899年6月至8月;第二次是1902年2月至7月;第三次是1906年6月至1911年11月。這個時期是章太炎「戰鬥文章」和「思想體系」形成階段,從《訄書》的形成,到幾次刪改,到《齊物論釋》問世,每部著作都受到明治思潮的影響。但具體哪些人哪些著作曾影響章太炎,我們一直未知其詳,也沒有人作深入探究。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十分了解這段歷史,了解當時每部重要著作,了解章太炎每部著作,並有功力加以分析。小林教授(下稱小林氏)搞清了這些關係,形成了這部力作,彌補了「章學」研究的缺失。

小林氏指出,章太炎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堪稱如飢如渴,但他並非盲目地全盤接受,而是批判性地接受。他說:「無論章太炎如何深刻論述中國古典,他已經不再理所當然地將中國精神的優越地位作為前提,而是兼顧西洋,開始從整個世界範圍內來探索中國。並且通過批判西洋近代思想,來重新探求中國精神的獨特世界,旨在對抗西洋文化的入侵,可稱之為傳統之創造」,「章太炎在思想上的成熟,是通過了西洋近代思想及明治思潮等全球化知識環境才成為可能」。

章太炎最重要著作的《訄書》,討論了中國文化、政治、制度、哲學等問題,初版於1900年,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吸收西方學術的痕跡,但不多。1904年《訄書》有大幅度修改。修訂本明顯吸收了明治思潮的文化成果,僅言及日本人就有姉崎正治、遠藤隆吉、桑木嚴翼、白河次郎、戶水寬人,有賀長雄、武島又次、澀江保等一大批人,至於日本書籍則有《宗教學概論》《上世印度宗教史》《希臘羅馬文學史》《社會學》《修辭學》《族制進化論》《宗教進化論》《支那哲學史》《支那文明史》等幾十種,《訄書》引用多達三十多處,是初刻本的8倍。對章太炎影響很大的應該是姉崎正治,在他影響下,章太炎才開始關注印度,在重訂本《訄書》中,「前後有8處引用了(姉崎的)《宗教學概論》及《上世印度宗教史》,基本上為直譯或部分的翻譯」,《訄書.原教上》有三分之一是直譯姉崎的的文章。雖然後來刪訂時章太炎刪除了此文,但也可見他吸收之多。章太炎對叔本華、黑格爾等人的批判,也大量吸收了姉崎思想。

中江兆民翻譯的《道德學大原論》(叔本華著)對章太炎的影響過去也被大大忽略了。這部著作對章太炎形成「自主」思想和強調「自主」的中國特色,有著深刻影響。從而在他另一部重要著作《齊物論釋》中,「將『自主』思想發展到『內聖外王』,對間隔自他而執著於慾望的意識構造,以及產生萬物差異的結構進行了哲學論述,即章太炎一直在摸索對慾望恬淡的清涼哲學」。

小林氏這本大著幫我們了解早年章太炎思想形成,有助於我們對他的幾部重要著作從《訄書》到《齊物論釋》的內涵作深入解讀。同時,該書還深入討論了章太炎的儒學、佛學、哲學觀,論述深入而廣泛,顯示了作者學術功底之厚實。總之,《章太炎與明治思潮》是研究章太炎的一部極其重要而深刻的著作,彌補了國內「章學」的不足,是極有學術水平的作品,值得中國學界重視。

*原載於《中華讀書報》(2018年08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