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文章轉貼:〈一個男人的自我修養——蔡襄和《離都帖》〉〉

 中國古人追星的熱情比起今天的人一點都不遜色。

比如說,美大叔獨孤信出城打獵,回城的時候帽子戴得稍微歪了那麼一點,但是掣馬雕弓的高帥富腔調卻一點兒也沒少,反而生出一種落拓的風流,於是第二天,街上就都是側戴著帽子的師傅們。美少年潘安出行,少女們、少女心的少婦們多多少少都要扔點鮮花水果到他的車上,私心裡總是幻想著一不小心砸中了潘郎,可以換得一場「投以木桃,報以瓊瑤,永以為好」的豔遇。

有的時候翻翻史書,覺得「一個男人的自我修養」十有八九最後變成了「一個偶像的自我修養」。英雄氣,溫柔,從容,正直……好像史書上留名的人總能讓你找出一點不遜「都教授」的可愛。魏晉八卦大全《世說新語》裡,有專評偶像的一章《容止》,這章開篇的是一個嫌自己身高不夠的師傅——曹操。匈奴來使,曹操扮成捉刀侍衛站在美大叔崔琰身後,接見完畢,匈奴使臣評價說,你們的主人美倒是美的,只沒有那位捉刀侍衛有英雄氣。帶著三萬北府兵打退了苻堅號稱八十萬大軍的謝玄,最出名的愛好是釣魚。為此他留下過一個釣上了好魚醃起來連著家信一道送給妻子的故事。

所謂人格魅力,也許是事功之外更有的一些審美情趣,人格追求,也許只是比較有腔調,才可稱為風雅。

所以先來說蔡襄。

按照「字如其人」的標準,蔡襄是個紳士。他的行書,不管是最有名的《澄心堂帖》、《蒙惠帖》,或者別的書信尺牘,都矜持端莊,像個衣冠整齊禮數周全的紳士,你大概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著什麼,但總覺得這個人,溫柔敦厚,有穩定的人格,可以依靠。

知道這點的時候,我在泉州,搜腸刮肚的想要去看看當地有名的古跡,後來發現,與少年時課本裡的「趙州橋」齊名的古代名橋「洛陽橋」就在這裡。據說當時風潮交錯,好幾天都不能渡海,更常見的是翻船的事故。在一個向海討生活的地方建一座跨海的橋,我幾乎可以想像到千年前建造者滿懷的希望,而主持修建的這個人,是在這裡做知州的晚年蔡襄。在這之前,蔡襄曾經做過開封知府——就是傳說中包大人做得那個官。宋史上對他做官期間的記載字數寥寥,卻神采飛揚,動人非常:「談笑剖決,破奸發隱,吏不能欺」。

蔡襄勤奮正直,卻並不讓人覺得難以親近。作為宋四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蔡襄曾經是蘇東坡考殿試的時候的考官,更是黃庭堅的前輩,蘇東坡說他天資好,學問深,算是當時的第一人(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遂為本朝第一。)黃庭堅說他的行楷秀麗,可以跟前朝大家虞世南坐而論道。(君謨真行簡劄甚秀麗,能入永興之室。)但他們說起他來,卻以字相稱,並沒有對著老師前輩的惶恐,雖是稱讚,卻又多了一點輕鬆的真誠。

可見蔡襄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喜歡擺譜的人,豈止如此,有時候還有點俏皮。有一回,宋仁宗辦宴會,發下墨錠讓大臣取用寫詩作畫。當時流行的好墨是一個叫李廷珪的人的作品,蔡襄就很幸運的拿到了他的墨。蔡襄邊上的另外一位可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得到一塊李超的墨。兩個人天差地別的遭遇,蔡襄自然遭人嫉妒。他倒是很善解人意的問,跟你換?人家自然是求之不得。蔡襄於是很厚道地把名墨換了出去,很無怨無悔的默默用著不知道哪個無名氏的墨寫詩作對。直到散場的時候,那拿到了名墨的大臣看見蔡襄騎在馬上,正要離去,大概是想去道謝,剛巧蔡襄也轉頭看見了他,於是向他長長的作了一揖,用一種無辜正經但因此更加氣人的口氣說,謝謝你把這麼珍貴的一塊墨換給我。李超是李廷珪的父親,他的墨比李廷珪的明墨更加珍貴難得呢!說完留下一個被蒙在鼓裡還以為占了便宜的同事站在原地,自個兒逍遙而去。

蔡襄傳世最有名的作品《澄心堂帖》其實就是一封搜集好紙的求助信。求的是南唐後主李煜讓手下發明的一種特殊的紙,這種紙寫起字來,不吸墨,所以總能夠讓字顯得油亮飽滿。「澄心堂」是李煜書房的名字,把心洗乾淨,把欲望和雜念洗掉才是讀書人真正應該有的態度。可陰差陽錯的,蔡襄的名字與「澄心」連在一起,真是上天在冥冥中有詩意的安排。雖然因為一以貫之的端莊典雅,這是蔡襄的代表作品,但比較起來,我倒是更喜歡蔡襄的《離都帖》。大概因為《離都帖》裡「旦夕渡江,不及相見,謹奉手啟為謝」傳遞的溫暖人情味,還因為比起氣定神閑的《澄心堂帖》,在《離都帖》裡,你看見他寬厚圓潤的筆觸隨著記敘命運的起伏變得尖銳,淩亂,匆忙。於是你好像看到那個困頓中的君子,呼吸相聞,心生憐惜。

《澄心堂貼》

《離都貼》

「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並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一次樂極生悲的旅途,長子蔡勻因為傷寒在當時的「南京」——河南商丘去世。報告完這件事情,蔡襄的筆觸忽然一轉,“不意災禍如此”之後急轉直下,到「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好像能看到旅途的困頓磋磨,匆忙到有些不經心。但蔡襄與那個會老實寫「力不次」的王羲之不同,哪怕再力氣不濟,他也要周道地寫下祝你的家人都好——貴眷各佳安;我還好——老兒已下無恙。雖然語序顛倒,但捉襟見肘的時候依然努力維持的從容,更是一種體面。 很多時候,人生好像是平地上的玻璃球,緩緩滾動,終於停下來的那個位置,卻並非我們最想去的地方。遭遇落差的時候人難免失態, 能夠依然從容,哪怕是勉力維持,仍然讓人忍不住喜愛。

我們的歷史書裡,總是撥開古人作為人的部分,獨獨留下他們的豐功偉業,好像他們做這樣的事情時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也並不特別需要是這個人去完成這件事,任何一個名字都那麼蒼白,換一個名字也沒什麼不同。直到看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筆墨,才看見他們不能一句話概括的故事,才好像看見一個努力活過幾十年的人。對於蔡襄,是「談笑剖決」的開封知府,是趁著別人不明就裡騙來李超墨的墨癡,也是《離都帖》裡遭逢磋磨間也努力的優雅從容。至此,好像也說不準到底哪個才是「自我修養」裡最重要的一環,好像你愛一個人,開始是他的容顏,人前的腔調姿態,後來因為瞭解,哪怕那些光彩暗淡的時刻也有一種可愛。

附記:被刪去的前三稿:
我不知道蔡襄為啥這麼難寫,這其實是第四稿,然則看著還是不滿意,我把前三稿被刪了的好玩的內容加一點在下面吧。

關於《暑熱帖》:
此盦老師最喜歡的一帖,不過我看此盦老師的觀感或是太過沉重了。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歎可歎!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暑熱帖是可以單獨寫一篇的,也許以後說到書信裡的小玩意兒會提到他。

「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犀牛角做得棋子要多少錢?賣的人說要一百五十千,幫我看看是不是坑貨。

而在之前,他還在感慨「人生韁鎖如此」不過此時的韁鎖不過是蔡大叔在大熱天一副怕熱的皮囊,「可歎可歎」也實在是傲嬌之語。不過據此推斷,蔡襄或許是個怕熱的胖子。

關於宋四家:
關於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到底是蔡京還是蔡襄,人們七嘴八舌的爭論了好幾個世紀。其實應該是蔡京的,其他三家對於書法都有自己的創造和闡發,蔡京的也很夠得上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跟他們並列。而蔡襄,他更像是王羲之到顏真卿那一種優雅又大氣風格出色的傳承者,而不是開拓者。可是那麼多的文人學者從各個角度為蔡襄去搶奪這個席位,自然有中國傳統「因人廢文」的習慣——作為一個政治投機犯,作為一個攛掇宋徽宗變著法兒吃喝玩樂花錢不辦公的「寵臣」,蔡京過不了人品審查這一關。

關於犯言直諫與仁宗的故事:
仁宗寵倖一位姓張的妃子,於是就想給她的伯父張堯佐加個大官,博美人一笑。可仁宗步子邁得太大,想讓這位姓張的外戚一下子從一個州縣小官如同坐了火箭一樣連升四級做到群牧,就好比縣長一下子要做省長一樣,這下仁宗的大臣們不高興啦,專門負責監察皇帝和大臣行為的唐介跟包拯等人據理力爭,眼見著皇帝為了老婆高興想要一意孤行,最高監察院檢察長,禦史中丞王舉正乾脆不讓皇帝下班,組織了百官要加班當場把這個問題說說清楚。

皇帝只好暫時妥協,後來想了個辦法讓首相文彥博牽頭提議給張堯佐加一個宣徽使的頭銜,百官覺得把皇帝逼急了也不大好,於是都默認了,只是唐介這個檢察官很負責任,覺得這事兒這麼做就是沒道理,於是乾脆也給文彥博安上一個是非不分的頭銜都摁在被告席上,更把文彥博以前做地方官的時候奢侈浪費的老黃曆又給翻了一遍,當時文彥博就在邊兒上,唐介當著皇帝的面就罵他,說你知不知錯?飛來橫禍幫皇帝擋槍的文彥博連連的鞠躬謝罪,皇帝的臉實在是掛不住啦,讓人把他拉下去,唐介依然據理力爭,於是皇帝怒極了跳起來要喊打喊殺。

眼看著這公事討論的要「傷身」,原先一直在外間默默記錄皇帝跟唐介對罵的蔡襄坐不住了,也不怕被皇帝的怒火波及,快步走進去勸皇帝說,唐介這人性格就是這麼亙,可是他是監察官啊,能夠容納他的實話實說是明主的美德,皇帝陛下可千萬別跟他生氣啊!皇帝想想也是,於是把唐介降了官趕出首都去了事,第二天又覺得罰重了,於是又把擬好的詔書拿回來給他改了一個近一點的地方,可又怕唐介年紀大了,在路上出岔子於是又讓負責押運的官員在路上多照顧照顧他。這麼糾結的安排了唐介轉手就把文彥博的宰相帽子給擼了,一起趕出首都去了事。

不過,後來這位姓張的妃子還是寵冠六宮,被追封了皇后,就是溫成皇后。張堯佐的升官發財之路也不是老包,老唐等幾個諫官擋得住的。這個故事還有一個著名的版本,就是「包拯三諫仁宗」,據說仁宗受著老婆和大臣的夾板氣,回家發脾氣,“包拯不同意,說話唾沫星都噴到我臉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這又要保面子又怕真把自己的臣子給罰壞了的仁宗日子過得其實略窩囊,但就是這種窩囊著的「仁」給了蔡襄之類的知識份子一個不那麼嚴厲的氛圍,慣著他們去熱愛一些必須有閒暇的空間和放鬆的心情去熱愛的東西,琴棋書畫詩酒茶。

作者署名:北溟魚

原貼按此:見於豆瓣「北溟魚的日記」,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