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徐規、徐存平:〈張蔭麟先生著作繫年目錄並序〉


前言:

蔭麟先生(190511——194210月)是我國近代著名史學家,所撰《中國史綱》(上古篇)一書,享譽海內外。其部分學術論文早已被臺灣學者裒為《張蔭麟文集》予以出版。先生年十八,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中等科三年級讀書時,於《學衡》雜誌第二十一期刊佈〈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一文,與其恩師梁啟超相詰難。此後在近二十個春秋裡,共發表論著一百七十餘篇(種),都百餘萬言,多自辟蹊徑開風氣之作。

往歲,我曾編成先生著作繫年目錄,登載《思想與時代月刊》第十八期上,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出版。時在杭日戰爭期間,西遷遵義的國立浙江大學所藏雜誌甚少,所編《目錄》,多有遺漏,負疚良深!今冬適逢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爰命兒子存平就杭州大學所藏刊物,對我昔日纂輯的初稿,細加補正,篇目遂得倍增,了卻我平生夙願,並期供研究先生學術者參考。

徐規
一九九五年中秋於杭州大學



已發表之篇章(包括論文、書評、譯文等)
題目
雜誌、期卷號、年月日
備注
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
《學衡》,21期,民國12年9月。

明清之際耶穌會教士在中國者及其著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清華週刊》,300期,12年12月。
附表一校補
錢大聽和他的著述
《清華週刊》,309期13年4月。

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
《清華學報》,1卷1期,13年6月。

紀元後二世紀間我國第一位大科學家——張衡
《東方雜誌》,21卷23號,13年12月10日。

張衡別傳
《學衡》,40期,14年4月。

評近人對於中國古史之討論
《學衡》,40期,14年4月。
「近人」即顧頡剛。收入顧編《古史辨》2冊。
葛蘭堅(C. H. Grandgent)論學校與教育
《學衡》,42期14年6月。
譯文。
宋燕肅吳德仁指南車造法考
《清華學報》,2卷1期,14年6月。
原著英國A. C. Moule,譯文。
葛蘭堅黑暗時代說
《學衡》,44期,14年8月。
譯文。
宋盧道隆吳德仁記里鼓車之造法
《清華學報》,2卷2期,14年12月。

洪亮吉及其人口論
《東方雜誌》,23卷2號,15年1月25日。

芬諾羅薩論中國文字之優點
《學衡》,56期,15年8月。
譯文。
中國印刷術發明述略
《學衡》,58期,15年10月。
原著J. J. L. Duyvendak,譯文。
《秦婦吟》之考證與校釋
《燕京學報》,1期,16年6月。
原著Lionel Giles,譯文。
雙忽雷影本跋
《史學與地學》,2期,16年7月。

九章及兩漢之數學
《燕京學報》,2期,16年12月。

斯賓格勒之文化論
《國聞週報》4卷48期,16年12月;4卷49期,16年12月;5卷10期,17年3月;5卷21期,17年6月;5卷22期,17年6月;5卷30期,17年8月;5卷31期,17年8月;5卷32期,17年8月;5卷33期,17年8月;5卷34期,17年9月。又見《學衡》61期,17年1月;66期,17年11月。
譯文。
譯李泰棻《西周史征》
《大公報.文學副刊》(天津版),3期,17年1月16日。

續評小說月報中國文學研究號
《大公報.文學副刊》(天津版),8期,17年2月27日。

評顧頡剛《春秋時的孔子與漢代的孔子》
《大公報.文學副刊》(天津版),8期,17年2月27日。
又轉載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2卷19期,17年3月6日。收入顧編《古史辨》2冊。
評顧頡剛《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
《大公報.文學副刊》(天津版),8期,17年2月27日。
又轉載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2卷19期,17年3月6日。收入顧編《古史辨》2冊。
評馮友蘭《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大公報.文學副刊》(天津版),9期,17年3月5日。

論歷史學之過去與未來
《學衡》,62期,17年3月。

覆于(鶴年)君函
《大公報.文學副刊》,11期,17年3月19日。
又轉載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3卷28期,17年5月9日。收入《古史辨》2冊。
評郭沫若譯《浮士德》上部
《大公報.文學副刊》,13期,17年4月2日。

評三宅俊成《中國風俗史略》
《大公報.文學副刊》,15期,17年4月16日。

評戈公振《中國報學史》
《大公報.文學副刊》,21期,17年5月28日。

王靜安先生與晚清思想界
《大公報.文學副刊》,2期,17年6月4日。
又轉載於《學衡》,64期,17年9月。
中國歷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
《燕京學報》,3期,17年6月。

評馮友蘭《儒家對於婚喪祭禮之理論》
《大公報.文學副刊》,27期,17年7月9日。
收入《古史辨》2冊。
駁朱希祖《中國古代鐵制兵器先行於南方考》
《大公報.文學副刊》,30期,17年7月30日。

羅色蒂女士棄絕詩(譯)
《學衡》,64期,17年9月。

評楊鴻烈《大思想家袁枚評傳》
《大公報.文學副刊》,43期,17年10月29日。

評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
《大公報.文學副刊》,48期,17年12月3日。

評〔蘇〕雪林女士《李義山戀愛事蹟考》
《大公報.文學副刊》,50期,17年12月17日。

評衛聚賢《古史研究》
《大公報.文學副刊》,52期,17年12月31日。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學衡》,67期,18年1月。
又見《大公報.文學副刊》,57期,18年2月11日。
王德卿傳
《學衡》,67期,18年1月。

所謂「中國女作家」
《大公報.文學副刊》,59期,18年2月25日。

杜伯斯《論中國語言之足用及中國無哲學
系統之故》
《大公報.文學副刊》,64期,18年4月1日。
譯文。又轉載於《學衡》,89期,18年5月。
評容庚《寶蘊樓彝器圖錄》
《大公報.文學副刊》,69期,18年5月6日。

白璧德《論班達與法國思想》
《大公報.文學副刊》,72期,18年5月27日。
譯文。
羅素《評現代人之心理》
《大公報.文學副刊》,74期,18年6月10日
譯文。
偽古文尚書案之反控與再鞫
《燕京學報》,5期,18年6月。

戴聞達英譯《商君書》
《大公報.文學副刊》,7期,18年7月1日。

納蘭成德傳
《學衡》,91期,18年7月。
又見《大公報.文學副刊》,7期,7月1日;78期,7月8日;79期,7月15日;80期,7月22日。
納蘭成德飲水詞注

18年暑假赴美國留學前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二八事變」毀於火。
革命詩選
《大公報.文學副刊》,110期,19年2月17日。
自美國寄稿。
司馬遷疑年之討論
《大公報.文學副刊》,126期,19年6月9日。

關於朱熹太極說之討論
《大公報.文學副刊》,148期,19年11月10日。
又載《國聞週報》,7卷50期,19年12月。
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
《東方雜誌》,28卷6號,20年3月25日;7期,20年4月10日。
原著英國泰萊,譯文。
中國書藝批評學序言
《大公報.文學副刊》,171-174期,20年4月20、27日,5月4日、11日。

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卷
《大公報.文學副刊》,176期,20年5月25日;177期,20年6月1日。
收入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
二戰士(原著德國海納,譯)
《大公報.文學副刊》,206期,20年12月21日。

評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大公報.文學副刊》,208期,21年1月4日。

浮士德.劇場上.楔子
《大公報.文學副刊》,223期,21年4月11日。
原著德國歌德,譯文。
浮士德.天上序劇
《大公報.文學副刊》,224期,21年4月18日。
譯文。
歷史之美學價值
《大公報.文學副刊》,238期,21年7月25日。

浮士德.本劇上部第一出.夜
《大公報.文學副刊》,243期,21年8月29日。
譯文。
浮士德.本劇上部第一出.夜
《大公報.文學副刊》,245期,21年9月12日。
續篇,譯文。
代戴東原靈魂致馮芝生先生書
《大公報.世界思潮》,14期,21年12月3日。

龔自珍誕生百四十年紀念
《大公報.文學副刊》,260期,21年12月26日。

傳統歷史哲學之總清算
《國風》雜誌,2卷1號,2年1月1日。

戴東原乩語選錄(二)
《大公報.世界思潮》,27期,2年3月2日。
涉川案:此即〈代戴東原靈魂致馮芝生先生書〉之續篇。
浮士德.上部第二出.城門前
《大公報.文學副刊》,273期,2年3月27日。
譯文。
羅素近年對於「理」的看法
《大公報.世界思潮》,33期,22年4月13日。
譯文。
羅素最近的心論
《大公報.世界思潮》,33期,22年4月13日。
譯文。
梁漱溟先生的鄉治論
《大公報.社會問題》,5期,22年4月15日。

浮士德.上部第二出.城門前
《大公報.文學副刊》,280期,22年5月15日。
譯文,續篇。
浮士德.本劇上部第三出.書齋
《大公報.文學副刊》,282期,22年5月29日。
譯文。
道德哲學之根本問題
《大公報.世界思潮》,40期,22年6月1日。

龔自珍《漢朝儒生行》本事考
《燕京學報》,13期,22年6月。

戴東原乩語選錄(三)
《大公報.世界思潮》,44期,22年6月29日。

中國民族前途的兩大障礙物
《國聞週報》,10卷26期,22年7月。

悼丁玲
《大公報.文學副刊》,296期,22年9月4日。
22年7月30日,自美國寄稿。
論思想自由與革命(對話體)——戴東原乩語選錄之四
《國聞週報》,10卷39期,22年10月。

戴東原乩語選錄(五)
《大公報.世界思潮》,57期,22年10月19日。

張蔭麟君來函(關於丁玲女士遇害的事)
《大公報.文學副刊》,305期,22年11月6日。

玩易(上下篇)
《大公報.世界思潮》,59期,22年11月16日。

評孫暇《春秋時代之世族》
《大公報.文學副刊》,307期,22年11月20日。

可能性是什麼—一個被忽略了的哲學問題
《大公報.世界思潮》,64期,23年1月25日。

戴東原乩語選錄(六)
《大公報.世界思潮》,67期,23年3月8日。

跋今本《紅樓夢》第一回
《大公報.圖書副刊》,17期,23年3月10日。

戴東原乩語選錄(七)
《大公報.世界思潮》,68期,23年3月22日;71期,23年5月3日續;75期,23年6月28日續。

珠玉新抄與義山雜纂
《大公報.圖書副刊》,28期,23年5月26日。

不列顛博物院所藏中國寫本瞥記
《國聞週報》,11卷21期,23年5月。
敦煌寫本。
道德哲學與道德標準
《大公報.世界思潮》,73期,23年5月31日。

與陳寅格論《漢朝儒生行》書
《燕京學報》,15期,23年6月。

小泉八雲撰《甲午戰後在日見聞記》
《國聞週報》,11卷28期,23年7月。
譯文。
讀《南腔北調集》
《大公報.圖書副刊》,44期,23年9月15日。

戴東原乩語選錄(八)
《大公報.世界思潮》,81期,23年9月20日。

甲午戰前中國之海軍
《大公報.史地週刊》,1期,23年9月21日;2期,23年9月28日。

關於歷史學家的當前責任
《大公報.史地週刊》,2期。

甲午中國海軍戰跡考
《清華學報》,10卷1期,24年1月。

關於中學國史教科書編纂的一些問題
《大公報.史地週刊》,24期,24年3月1日。

跋水窗春囈
《國聞週報》,12卷10期,24年3月。
記曾國藩之真相。
曾國藩與其幕府人物
《大公報.史地週刊》,36期,24年5月24日。
與學生李鼎芳合著。
嚴幾道
《大公報.史地週刊》,41期,24年6月28日。
與學生王杖合著。
孟子所述古田制釋義
《大公報.史地週刊》,42期,24年7月5日。

春秋「初稅畝」釋義
《大公報.史地週刊》,42期,24年7月5日。

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卷
《清華學報》,10卷3期,24年7月。
收入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
春秋時代的爭霸史
《大公報.史地週刊》,52期,24年9月13日。

周代的封建社會
《清華學報》,10卷4期,24年10月。

論非法捕捉學生
《新社會》(上海),8卷7期,24年12月。

戰國時代鳥瞰
《大公報.史地週刊》,68期,25年1月10日。

戰國時代的思潮
《大公報.史地週刊》,75期,25年3月6日。

梁任公辛亥以前的政論與現在中國
《大公報.史地週刊》,79期,25年4月3日。

讀史雜記
《大公報.史地週刊》,79期,25年4月3日。

沈括編年事輯
《清華學報》,11卷2期,25年4月。

說民族的「自虐狂」
《獨立評論》,25年5月。

南宋初年的均富思想
《大公報.史地週刊》,87期,25年5月29日。

秦始皇帝
《大公報.史地週刊》,87期,25年5月29日。

中國古銅鏡雜記
《考古社刊》,4期,25年6月。

關於戊戌政變之新史料
《大公報.史地週刊》,95期,25年7月24日。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大公報.史地週刊》,107期,25年10月16日。

南宋末年的民生與財政
北平《華北日報.史學週刊》,111期,25年11月12日。

端平入洛敗盟辨
《大公報.史地週刊》,112期,25年11月20日。

大漢帝國的發展
《大公報.史地週刊》,112期,25年11月20日。

南宋亡國史補
《燕京學報》,20期,25年12月。

讀史與讀易
《大公報.史地週刊》,118期,26年1月1日。

三國的混一
《益世報.史學副刊》(天津版),45期,26年1月12日。

戴東原乩語選錄乙編之一
《大公報.圖書副刊》,169期,26年2月18日。
為竊書案答辯。涉川案:即戴震疑竊趙一清《水經注》稿本之公案。
民生主義與中國的農民
《申報》,26年3月14日。

評冀筱泉(朝鼎)《中國歷史中的經濟樞紐區域》
《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5卷1期,26年3月。

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之亂
《清華學報》,12卷2期,26年4月。

高小歷史教科書初稿征評
《大公報.史地週刊》,130期,26年4月2日;131期,4月9日;139期,6月4日。
擬作五十篇傳記,已寫成自序、大禹、孔子、墨子、商鞍、秦皇、漢武、張騫、馬援、張衡、諸葛亮、謝安、唐太宗、玄奘法師、杜甫等。
宋史兵志補闕
《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5卷2期,26年6月。

九國公約會議與中國抗戰前途
《國命旬刊》,3號,26年10月30日。

宋儒太極說之轉變
《新動向半月刊》(昆明),1卷2期,27年1月。

蔣委員長論抗戰必勝訓詞釋義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印行,28年3月。

論中下級政治幹部人員的培養
《掃蕩報》,28年□月□日。

陸學發微
《雲南大學學報》,1期,28年4月。

北宋的土地分配與社會騷動
《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6卷1期,28年6月。

陸象山的生平
《中國青年月刊》(重慶),1卷2期,28年8月。

近代西洋史學之趨勢
《中國青年月刊》(重慶),1卷5、6期,28年。
譯文。
論歷史科學
《益世報.史學副刊》(昆明版),24、25、26期,28年。

王瑬錢幣芻言
《益世報.史學副刊》(重慶版),28年。
附考證。
《中國史綱》自序
重慶青年書店本,29年6月。

五代時波斯人之華化
《益世報.史學副刊》,5期,29年5月30日。

南宋之軍隊
《益世報.史學副刊》,5期,29年5月30日。

《劉錡與順昌之戰》自序
《益世報.史學副刊》,6期,29年6月13日。

論史實之選擇與綜合
29年上半年發表,逝世後轉載於《思想與時代月刊》,18期,32年1月。

宋代南北社會之差異
《浙大史地雜誌》,1卷3期,29年9月。

歸納邏輯新論發端
《哲學評論》7卷4期,29年11月。

《順昌戰勝破賊錄》疏證
《清華學報》,13卷1期,30年4月。
附:順昌戰前之劉錡。
王陽明以前之知行合一說
《國立浙大師範學院院刊》,1集2冊,30年6月。

燕肅著作事跡考
《國立浙大文學院集刊》,1集,30年6月。

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
《文史雜誌》(重慶,顧頡剛主編),1卷7期,30年7月。

宋太宗繼統考實
《文史雜誌》(重慶,顧頡剛主編),1卷8期,30年8月。

柏格森(1859-1941)
《思想與時代月刊》創刊號,30年8月。

哲學與政治
《思想與時代月刊》,2期,30年9月。

泰戈爾愛因斯坦論實在與真理
《思想與時代月刊》,2期,30年9月。

從政治形態看世界的前途
《思想與時代月刊》,3期,30年10月。

關於戰時撫恤制度的一個建議
《大公報》,30年10月15日。

關於改善士兵生活之建議
《大公報》,30年10月29日。

跋梁任公別錄
《思想與時代月刊》,4期,30年10月。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思想與時代月刊》,4期,30年10月。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思想與時代月刊》,5期,30年12月;6期,31年1月。

北宋關於家庭制度之法令
《益世報.文史副刊》,1期,31年2月17日。

懷黑特論哲學之正鵠
《思想與時代月刊》,8期,31年3月。

讀楊億《漢武詩》
《益世報.文史副刊》,31年5月28日。

宋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誌銘跋
《益世報.文史副刊》,31年5月28日。

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思想與時代月刊》,11期,31年6月。



未完稿、未發表之篇章
論修明政治的途徑
《大公報(重慶版)311027日。
以下諸篇發表於身後涉川案:張蔭麟死於1942年(民國31年)10月24日。
師儒與商賈
《思想與時代月刊》163111月。
十月八日絕筆,口授徐規筆述
說同一
《思想與時代月刊》,17期,3112月。
未完稿
《中國史綱》獻辭
《益世報.文史副刊》,21期,3112月。
用駢體文寫成
《曾南豐(子固)先生年譜》序
重慶商務印書館本,32年版。
《年譜》作者王煥鐮
北宋四子之生活與思想
《思想與時代月刊》27期,3210月。
未完稿
漢帝國的中興與衰亡
《思想與時代月刊》30期,31月。
未完稿
魏晉南北朝

題目殘缺
民主政制與中國


論傳記文學之創作


說心物


馬克思歷史觀的「晚年定論」


教育四議

一議課程,二議學校軍訓,三議師範教育,四議學校黨務。以上六篇未完稿、未發表。
托爾斯泰紀念文


戴趙《水經注》問題

以上兩篇的題目、發表年月、刊登雜,均未檢得。
組織宣傳與訓練

已否發表未查得
宗教精神與抗建事業

《益世報.雷鳴遠司鐸紀念刊》登載最末一段。


已成之書
《中國史綱》(上古篇)

十一章:(一)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二)周代的封建社會;(三)霸國與霸業;(四)孔子及其時世;(五)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六)戰國時代的思潮;(七)秦始皇與秦帝國;(八)秦漢之際;(九)大漢帝國的發展;(十)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十一)改制與易代。(東漢、魏晉南北朝及宋、明各代皆有初稿,惜多殘缺。曾撰《高中本國史教科書草目》一文,棄置北平。
《通史原理》四篇

(一)論史實之選擇與綜合(二)論歷史哲學(三)論歷史科學文);(四)近代西洋史學之趨勢文)

未成之書
《民國開國史長編》


在北平時,收集民國初年的史書頗多,曾交付研究生沈鑒(鏡如)作參考,盧溝橋事變後,沈逃離北平,書籍全部丟失
《宋史新編》

在北平時,收購宋人史籍、文集、筆記較多,抗戰勝利後,由其夫人倫慧珠女士捐贈給浙大史地研究所,現存杭大歷史系
《高小歷史教科書》

擬作五十篇傳記
《歷史研究法》


《中國政治哲學史》




錄後記:


二月二十一日,見圖書館新購館藏中有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二零零一年)一書。末〈附錄四〉為徐規所撰〈張蔭麟先生著作繫年目錄〉(頁二六二至二七二)一文,原載於《思想與時代》第十八期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這份目錄撰於抗戰之時,故缺漏甚多。一九九五年,徐規著其子徐存平將這份目錄加以校訂增補,改題為〈張蔭麟先生著作繫年目錄並序〉,載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一月,頁十九至二十六。原來篇首的序文被刪掉,徐規別撰一序,略作說明。取兩份目錄並置對讀,即見舊稿訛錯頗多,如〈王德卿傳〉、〈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二篇應載於《學衡》第六十七期,而非八十五期。不過,新校的稿子格式頗不統一,注語有時以括號標示,有時則置於條目之後而部分資料如發表日期有缺漏。今以後出的目錄為據,製成列表,挪置徐氏父子注語於附注一欄,遇有不宜挪的文字,則一任其舊但求清晰可讀而已至於新舊目錄的對校、補訂,則需俟有心人。藏文小齋主人跋,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凌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