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屈萬里:〈初學必讀古籍簡目〉


*本文摘錄自屈萬里著:《古籍導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二零一五年,頁十二至廿五。

教學書目之作,始於龍啟瑞之《經籍舉要》。清末張之洞《書目答問》(是書蓋經繆荃孫參訂),尤為風行。民國以來,若梁任公(《國學必讀書及其讀法》)、若胡適之先生(《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若李笠(《三訂國學用書撰要》)等,皆有國學書目之作。而商務印書館之《國學基本叢書》,中華書局之《四部備要》,其所印行者,亦皆四部要籍也。惟是古籍繁,孰為首要?孰為次要?說之者於其中一小部分雖有共同之意見,而大部分則往往因人而異。故欲求一共同之標準,殊非易易也。

民國九年,胡適之先生曾著《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其所定中學國文選本中,既有《老子》、《論語》、《檀弓》、《左傳》等,列有中學生自修應讀之書目。其目如下:

a.    史書:《資治通鑑》或《二十四史》(或《通鑑紀事本末》)
b.    子書:《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
c.    文學書:《詩經》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隨學生性之所近,選習兩三部專集,如陶潛、杜甫、王安石……陳同甫之類。

至民國十一年,適之先生復撰《再論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於上舉中學生自修應讀之書,除刪去《二十四史》外,悉仍舊。此外,並擬有「中學國故叢書」目錄,列舉古籍三十一種(其但列人名者,指其詩文集而言),以備中學生閱讀。其目如次:

1.《詩經》
2.《左傳》
3.《戰國策》
4.《老子》
5.《論語》
6.《墨子》
7.《莊子》
8.《孟子》
9.《荀子》
10.《韓非子》
11.《楚辭》
12.《史記》
13.《淮南子》
14.《漢書》
15.《論衡》
16.陶潛
17.杜甫
18.李白
19.白居易
20.韓愈
21.柳宗元
22.歐陽修
23.王安石
24.朱熹
25.陸遊
26.楊萬里
27.辛棄疾
28.馬致遠
29.關漢卿
30.《元曲選》
31.《明曲選》


適之先生於此一目錄,雖云:「這不過是隨便舉例,讀者不可拘泥」,然以今日大學文史以外等系學生視之,恐已有繁重之感,中學生更無論矣。

民國十二年,胡適之先生曾應清華學校學生之請,擬定《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所列書籍約一百九十種。是年梁任公亦應《清華刊》記者之約,撰《國學必讀書目及其讀法》一文,所舉書籍約一百六十種。兩氏意見,不同處甚多。梁氏並擬定《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所列諸書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至於詞曲之書,右目中未列舉,梁氏以為可「隨所好選讀數種」。梁氏云:「以上各書,無論學、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此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定於四十年前。今日視之,以之為大學文史學等系學生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則可。政、法、經濟等系學生,能盡讀其所舉經史子三部之書者,已不多見。至於理工科學生,如能讀《四書》、《詩經》、《尚書》、《左傳》(節本)、《墨子》、《老子》、《莊子》、《史記》、《資治通鑑》,及三數種詩、文、詞、曲選本,即已難能可貴矣。

惟此所謂最低限度之必讀書,乃為最低限度之常識而設,非謂治文史學科之人,讀畢此二十餘種後,即已奠定優良之基礎也。古人言治學之道,恆曰:「由博返約。」蓋博者所以奠其基礎,約者所以成其專精。胡適之先生曾著《讀書》一文(見《胡適文存》第十三版第三冊),申論讀書須「精」與「博」之義。原文曾舉二例,以示「博」之重要。茲錄其一如次:

即如《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學者懂得此書的還不多,到了近來,有人知道光學、幾何學、力學……等,然後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許多部分是必須用這些科學的知識方才能懂的。後來有人知道了論理學,心理學……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讀別種書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即此一例,已可見治學必當有廣博之基礎。然徒博無所專精,在學術上亦不能有高深之造詣。故治學者既須淵博,又當精深。適之先生曾編成口號兩句,以為讀書之目標,云: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此一淺近之口號,實研治任何學科者之座右銘也。

從事專門研究工作者,凡與所研究之問題有關之書籍或其他資料,勢須盡知。惟為初學之人奠定治學基礎而言,亦未牽涉太廣。茲參考諸家之說,為有志研習本國文史之青年,擬一初學必讀古籍簡目以為他日從事學術研究之基礎。此目錄中所列古籍之數量,以視《書目答問》,尚不及五十分之一,即較梁胡二家,亦已損之又損。然青年能盡讀其書,於吾國文史之學,可謂已具根底。而後從事專門研究,庶不至有基本常識貧乏之感矣。其目如下:

(一)經部

1.    《論語》

《論語》為孔門弟子及後儒記載孔子言行之書,不特為研究孔子學說最重要之著作,且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梁任公語),故必當熟讀。北宋以前,以何晏等之《論語集解》(二十卷)最為流行;南宋以後,即以朱子之《論語集》(十卷)最有勢力初學宜先讀此二書。

2.    《孟子》

自南宋以後,《孟子》一書在學術界之地位,僅次於《論語》,故學者亦應熟讀。注解《孟子》之書,今存者以漢人趙歧之(七篇)為最古,而自南宋以來,亦以朱子之《孟子集》(七卷)流行最廣。初學之士,宜先讀此二家之注。

今人錢穆先生所著《四書釋義》,其《論語》及《孟子》二種,可供參閱。如欲於此二書作稍進一步之理解,則可讀清劉寶楠之《論語正義》(二十卷)、焦循之《孟子正義》(三十卷),及焦循之《論語通釋》、戴震之《孟子字義疏證》。

3.    《周易》

漢人謂《周易》為六經之原,故自來學子必讀此書。然是書不易讀。初學可先讀魏王弼與晉韓康伯之《周易注》(《注》九卷,附《略例》一卷)及朱子之《周易本義》(四卷)。讀王、韓注如有不能解處,可參閱唐孔穎達等之《周易正義》(十卷)。如欲略知漢《易》,可取唐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十七卷)與清惠棟之《易漢學》(八卷)二書對讀之。

昔之學者,於《周易》一書,皆熟讀成誦。今之治文史之學者,最好能熟讀之。如不能全部熟讀,其《文言傳》及《繫辭傳》兩部分,總以能成誦為佳。

4.    《尚書》

今通行本《尚書》五十八篇,乃就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析為三十三篇,又偽撰二十五篇而成之者(詳見本書下編)涉川案:可參閱氏著《古籍導讀》,下編《經書(八種)解題.尚書》,頁八五至八七。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或合為二十八篇)宜熟讀,注解用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偽撰之二十五篇,雖無史料價值,然自東晉以來,既為學子所必讀,故為常識起見,亦應瀏覽,俾略知其內容。其注解自當讀所謂「孔安國傳」(十三卷)者。

近人利用甲骨文、金文及其他史料,以證《尚書》,頗多超越前人之說。然以散見於各書刊中,覽匪易。拙著《尚書釋義》,採錄較多,可供參考。

5.    《詩經》

二千餘年來,凡吾國識字之人,幾無人不讀《詩經》。其在文學上之價值,固不待言,即在音韻、訓詁以及古代社會史料方面言之,亦不愧一寶庫也。故治文史之學者,必當熟讀。其古注則以漢毛氏《傳》(八卷)、鄭玄箋之《毛詩》(二十卷)為最重要;南宋以後,則以朱子之《詩集傳》(八卷)為最重要。故初學者宜先讀此兩書。

近人利用考古學、民族學等資料說《詩經》者,亦饒有突過前人之新義。拙著《詩經釋義》中,頗多採錄,可供參考。如欲略知齊、魯、韓三家《詩》遺說,可讀清王先謙之《詩三家義集疏》。

6.    《周禮》

《周禮》一書,為戰國時人所擬之各級政府組織法(詳見本書下編)涉川案:可參閱氏著《古籍導讀》,下編《經書(八種)解題.周禮》,頁一零一至一零三。所言官制,雖多非周代職官之實錄,然其書包羅宏富,研究吾國政治思想史、社會史以及考古學者,此乃一重要之參考資料。雖不必熟讀成誦,然總須略知其內容。初學宜讀漢鄭玄注(十二卷)遇鄭注不易懂處,可參閱清孫詒讓之《周禮正義》。

7.    《禮記》

《禮記》中所存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史料及社會史料,甚為豐富。亦為舊時學者所必讀之書。其中《王制》、《大學》、《中庸》、《禮運》、《學記》、《樂記》等篇,最好能熟讀成誦。注解可用漢鄭玄注(二十卷)。《大學》、《中庸》二篇,可參閱朱子之《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如有志研究吾國古代禮俗者,宜讀《儀禮》。初讀《儀禮》者,以用《儀禮鄭注句讀》(漢鄭玄注,清張爾岐句讀)一書為便。

8.    《春秋左傳》

《左傳》一書,為研究春秋史實最重要之資料,亦舊時習古文者之寶典也。其中長篇,多文筆生動,饒有趣味,宜熟讀之。注釋則宜讀杜預之《春秋左傳集解》(三十卷)。

讀《左傳》時,如能取《公羊傳》及《穀梁傳》二書作參考,尤佳。涉川案:今人傅隸樸有《春秋三傳比義》,其比事屬義之法,頗近屈氏所構想,可資參閱,然此書有尊左氏之傾向,宜慎取。

9.    《孝經》

吾國最重孝道,而此乃言孝道最古之專書,故列入十三經內。書僅一卷,讀之甚易。注解可用唐玄宗注。

10.  《爾雅》

此為訓詁學最古之專書,亦十三經之一。即不專治小學者,亦應略知其內容。通行之本,為晉郭璞之《爾雅注》(三卷),宜取讀之。

11.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此書固為研究秦漢以來字形、字義、字音者最重要之典籍,亦治金文、甲骨文者之津梁也。有志從事於小學之研究者,固應精讀,治其他文史之學者,亦宜略知其內容。初學可讀清段玉裁之《說文解字注》(三十二卷)。

有志研究古文字者,必先讀《說文》,以植其基然後讀金文、甲骨文等書。金文之書,尚無便於初學習讀者;無已,則《金文編》一書差可用。涉川案:容庚編著。甲骨文之書,則友人李孝定先生所著之《甲骨文字集釋》,最便閱讀。

12.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撰。欲知二千年來經學演變之情狀可讀此書。是書有近人周某注本,涉川案:即周予同。甚便初學,惟周注本現已不易購得。


(二)史部

1.    《史記》

漢司馬遷撰,褚少孫等補。凡《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都一百三十卷。紀事起黃帝,終漢武帝。今本開首為《三皇本紀》,則唐司馬貞所補也。是書為紀傳體之祖,在昔學人,無不讀之。今通行者,為三家注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而以日本瀧川龜太郎之《史記會注考證》,最便初學。

2.    《漢書》

漢班固撰,其妹班昭續成之。是書紀事起漢高祖,終平帝,凡百二十卷。昔人稱《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前四史。史籍中之前四史,其地位之重要,猶十三經中之五經也。舊日通行者為唐顏師古注本。清王先謙有《漢書補注》,能補顏注所未備,於初學為便。

3.    《後漢書》

是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為宋范曄撰,唐李賢注。趙宋時,又取晉司馬彪所著之《續後漢志》三十卷(梁劉昭注)補入范書,乃成一百二十卷本之《後漢書》,即今通行本是也。初學可讀清王先謙之《後漢書集解》。

4.    《三國志》

晉陳壽撰。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都六十五卷。今通行本,為宋裴松之注。注文博引書,正陳氏之譌,補陳氏之闕,其價值不在陳氏原書之下。涉川案:可參閱逯耀東〈裴松之與三國志注研究〉一文。

5.    《資通鑑》

宋司馬光撰,劉攽、劉恕及范祖禹助成之。是書為編年體,紀事起戰國,終五代,凡二百九十四卷。不專治史學者,恐無力盡讀正史,則前四史而外,再讀此書,於吾國五代以前史事,亦可謂具有根矣。今通行者為元胡三省注本,宜取讀之。

6.    《續資通鑑》

清畢沅撰,紀宋元兩代史事,凡二百二十卷。

7.    《明史記事本末》

凡八十卷。題清谷應泰撰,或謂徐倬代作,或謂談遷所作,今難遽定。《明史》既過繁,編年之作又乏善本,故取此書。如必欲讀編年之書,則可讀清陳鶴所撰(陳克家續成)之《明紀》(六十卷)。

《清史稿》亦繁重,欲略知清代史實,可讀今人蕭一山先生所著之《中國近代史概要》。

右舉史部諸書,凡有意治文史之學者,望能全部讀之,庶幾於本國通史方面,可得一較堅實之基礎。如以日力不足,而又無意專治文史之學,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書,可以緩讀。如無意治人文或社會科學,乃至無意從事任何研究工作,且又無暇讀較多之史書者,則上舉諸書可一概不讀,而易之以《綱鑑易知錄》。蓋學校中之本國史課本,過於簡略,實不敷常識之用,故舉此書。若並《綱鑑易知錄》所載之史事而不知,則真愧為中國讀書人矣。

8.    《國語》

舊題周左丘明撰。凡二十一卷。今通行者為吳韋昭注本。

9.    《戰國策》

漢劉向編集。凡三十三卷。今通行者為漢高誘注本。

《國語》、《國策》兩書,舊時治史學者,固人人所必讀,而習古文者,亦無不讀之。今治學之道,雖與古人不盡相同,然有意從事文史之學者,仍不能不讀此兩書。兩書皆有清黃氏士禮居覆宋刻本,且皆附校勘記,乃近世最佳之本。

10.  《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王梓材續成。凡一百卷。

11.  《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撰。凡六十二卷。

凡欲於宋明理學獲得較詳之知識者,可讀以上二書。惟二書卷帙繁重,讀之頗費日力。故無意從事思想史研究之青年,而僅欲略具宋明理學之常識者,可讀近人所著中國哲學史中與宋明理學有關部分。

12.  《考信錄》

清崔述撰。凡《考信錄提要》二卷,《補上古考信錄》二卷,《唐虞考信錄》四卷,《夏考信錄》二卷,《商考信錄》二卷,《豐鎬考信錄》八卷,《洙泗考信錄》四卷,《豐鎬考信別錄》三卷,《洙泗考信錄》三卷,《孟子事實錄》二卷,《考古續說》二卷,《考信錄》二卷,都計三十六卷。我國古代史事之見於記載者,疑信參半。崔氏疑存真,其功甚偉。在今日視之,其說雖尚多可議處,然足以啟發青年之思路者良多。

(三)子部

1.    《荀子》

周荀況撰。儒家要籍,自《論語》、《孟子》及《禮記》外,首推此書。昔日盛行唐楊倞注本(二十卷),自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二十卷)問世後,學者便之。初學宜讀王本。

2.    《韓非子》

周韓非撰。今傳先秦法家之書,若《管子》,若《鄧析子》,若《商君書》,率為後人綴輯成書,甚少其本人之作品。韓非子雖未必全部出於韓非之手,然大部分可信,故為先秦法家之要籍。近人王先慎有《韓非子集解》二十卷,頗便初學。

3.    《墨子》

舊題周墨翟撰。先秦學術,儒、老、墨鼎足而三。而《墨子》一書,又今存墨家之唯一著作也,其重要可知。昔人治墨子之書者甚少,至清孫讓《墨子閒詁》(十五卷)問世,學林盛稱之。讀《墨子》者,自宜先取此本。

4.    《呂氏春秋》

舊題秦呂不韋撰。此書綱羅宏富,先秦各家學說,往往見於其中。雜家中之要籍也。今人許維遹有《呂氏春秋集釋》(二十六卷),頗便初學。

5.    《老子》

舊題周李耳撰。《老子》五千言,為道家之祖籍,其重要性猶《論語》一書之於儒家也。學者最好能熟讀成誦。解釋《老子》之書,以魏王弼注(二卷)最為通行,初學宜讀此本。

6.    《列子》

舊題周列禦寇撰。今傳本《列子》八卷,其為偽書,已成定讞(參本書中編)涉川案:可參閱氏著《古籍導讀》,中編《明板本與辨偽書》,頁五五至五六。凡治學者無不讀之。故為常識計,亦不容不知其概略。晉張湛注本,最為流行,初學宜取讀之。

7.    《莊子》

舊題周莊周撰。是書真偽參半(參本書中編)涉川案:可參閱氏著《古籍導讀》,中編《明板本與辨偽書》,頁五六。然自六朝以來,幾於家傳戶誦。其在學術界之勢力,殆與《左傳》、《孟子》、《楚辭》相似,故學者必不可不讀。舊時晉郭象注(十卷)最為風行,今初學之士,可讀清王先謙之《莊子集解》(八卷)。

子部書茲僅舉以上數家,可謂至簡。初學之士,如欲於先秦諸子思想得一系統之知識,可讀胡適之先生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後改名《中國古代哲學史》)。關於秦漢以後者,可讀近人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至於清代學術,則梁任公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敘述最為簡當。此類書雖皆非古籍,然初學讀之,不惟於我國歷代思想狀況及清代學術大勢,可得一清晰之概念,且於治學方法,亦可得不少之啟示也。

(四)集部

1.    《楚辭》

漢劉向編集。凡十七卷。是書為辭賦之祖,故歷來學者,無不讀之。其中屈原作品,如《離騷》、《九章》、《九歌》、《卜居》、《漁父》、《招魂》諸篇,最好能熟讀成誦。初學可讀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本如能再參閱朱子《楚辭集注》(八卷,又《辯證》二卷,《後語》六卷)及清戴震《屈原賦注》(七卷),則更佳矣。

2.    《陶明集》

晉陶潛撰。十卷。隋以前人所著詩文別集,後世流傳最普遍者,莫如此書。即無意專治文學者,為常識計,亦不可不略讀之。清陶所撰《陶靖節集注》,頗便初學。

3.    《李太白詩集》

唐李白撰。三十卷。今通行者為元楊齊賢集注、蕭士贇補注本,讀者可取此本。

4.    《杜工部集》

唐杜甫撰。杜甫有詩聖之稱,故其詩為宋元以來學人所必讀。注解杜詩者甚多,而以清仇鰲之《杜少陵集詳注》(二十五卷)及楊倫之《杜詩鏡銓》(二十卷)二書為勝。可任取一種讀之。

5.    《韓昌黎集》

唐韓愈撰。韓氏提倡古文,蘇東坡譽其「文起八代之衰」,故卓然為後世習古文者所宗。《韓集》注解者亦多,宋廖瑩中輯注者(四十卷,外集十卷),今有影印宋本,可取讀之。

6.    《白氏長慶集》

唐白居易撰。七十一卷。白氏詩淺易近人,老嫗都解,故後世流行亦廣。亦略讀之。

7.    《文選》

梁蕭統編。原三十卷。唐李善注此書,始析為六十卷,嗣後遂通行六十卷本。自戰國下逮齊梁,重要詩文,略備於是書。故昔之習詞章者,無不奉為寶典。初學讀李善注本即可。

8.    《文心雕龍》

梁劉勰撰。合評詩文之書,今傳世者,以此書為最古。有意治文學者,宜精讀之。舊日盛行清黃叔琳輯注本(十卷),今人范某有《文心雕龍注》十卷,涉川案:即范文瀾較黃注為勝。

集部之書,僅舉以上數種,以較他家教學書目,此實已減至無可再減。唐宋以下詩文總集,五代以來詩文別集,以及詞曲總集、別集,本目皆未列舉。蓋詩文詞曲及文學史,大學中文系中,皆列為必修。故凡讀大學中文系之青年,於此皆已具有根,如欲從事研究工作,自能知其門徑,故本目皆從略。

研治數理及生物科學之青年,即右列寥寥數種之集部書,亦無暇讀之。然生為中國人,於本國文學,亦不宜瞢無所知。古文選本如《古文觀止》,駢文選本如《六朝文絜》(有箋注本),古詩選本如《古詩源》,唐詩選本如《唐詩三百首》,詞選如《白香詞譜》,如能取而趁暇諷誦之,以當謳歌,則於吾國詩文,亦已得些許最粗淺之常識矣。

右目所列,不及四十種,可謂至簡。如讀畢上述諸書後,尚有餘力,能作進一步之閱讀,可參考《書目答問》所列之書,就個人興趣而選讀之,則常識益豐,而從事研究工作之基礎益固矣。

傳記之書,最能淬礪品德,激發志氣。如仍有餘力,可讀《名臣言行錄》(宋朱熹撰)、《元名臣事略》(元蘇天爵撰)、《明名臣言行錄》(清徐開任撰)、《國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撰)等書。又,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傳奇之書,如《西廂記》、《桃花扇》等,所述故事,已為一般人所共有之常識,亦宜趁暇讀之。

工具之書,有《辭海》、《康熙字典》二者,用以讀普通書,大致適用。如欲備較詳之字書,則有日本諸橋轍次所編之《大漢和辭典》。關於檢核文字形體者,可閱《說文解字詁林》。倘專意尋檢古代字義,則有《經籍籑詁》。至於檢查人名或地名,則有《人名大辭典》及《地名大辭典》。

跋:

青年必讀書之論爭,肇始於民國,胡適開列一書單,梁啟超撰文抨擊之,以為未盡完善,另列書單。其餘學人,亦因報社邀集,率多奉答一紙,書單之多,一時如柳紛飛,而莫衷一是。惟魯迅獨作異調,謂無所謂「必讀書」,更謂青年不必讀中國古書,以為無用,而以多讀外國書為宜云云。要言之,必讀書單乃初學者之叩門磚,其學問根柢之所由來。青年讀某數類書既久,薰染之深,則可為將來學術之預流,故或曰書單有轉移學風之大偉力,此學者所必激辯也。

屈萬里之書單,係為六十年代臺灣大學中文系學生所開列者也。依其原意,乃在梁、胡二人之基礎上,復加刪削,至於刪無可刪,精簡之至,以適應其時學生之需求。以今日目光視之,則屈氏所開列之書,似有可再刪者矣。今日學制,較之往昔,更形緊湊,欲於三、四年間盡讀舊籍四十餘種,可謂難矣。屈氏嘗云:「此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定於四十年前。今日視之,以之為大學文史學等系學生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則可。政、法、經濟等系學生,能盡讀其所舉經史子三部之書者,已不多見。」余讀其言,慨然有感今日又下五十年前一等矣。

又,屈氏書單所列近人、今人及其著述,如其時身在中國大陸者,往往隱諱其名,或逕稱某氏。如舉《金文編》而不述容庚之名;稱周予同、范文瀾為周某、范氏。蓋其時國民黨偵查嚴密,大陸學者著述,多列為禁書,雖猶暗自流傳、銷售,然翻印時往往易換其名,如稱周予同為周大同,稱陳寅恪為陳恪,或甚刪去出版資料,視若無名之人。此所以屈氏云「周注本現已不易購得」。寥寥數語,曲折幽微之意,盡矣。

涉川跋,藏文小齋燈下,時韋華第《四季》曲迴耳畔,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凌晨二時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